双层重锤翻板阀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我国草原牧区覆盖面最广、涉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惠草惠民政策。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深入采访草原生态观测站、地方林草局和牧民家庭,了解到草原生态补奖从科学评估到落地实施、惠草惠民的丰富实践。
四通分料器介绍7月21日,记者参加“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活动,来到位于海拉尔区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草原站副站长闫瑞瑞介绍,草原站所在的谢尔塔拉牧场是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腹地,是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一个区域。草原站在谢尔塔拉牧场样地开展实验,建立了本地区草原载畜量的计算模型,得出了实现草畜平衡的最优方案。
“草畜平衡有一个具体的模型。我们要先明确以草定畜,就是说,一定面积的草场能养多少家畜,这里面有一个公式。”
闫瑞瑞在实验地前为记者介绍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生态是如何变化的。“这片养3头牛的区域是每公顷0.34个牛单位的放牧压,这片养8头牛的区域是每公顷0.92个牛单位的放牧压。大家能看出来,养3头牛的这片地里草长得就好,牧草的生物多样性也比较高,而且当地的优势羊草非常多,防风、柴胡等有生态价值的药用植物,都在这个适度放牧的区域出现。而养8头牛的草地里出现了灰灰的冷蒿,它是草场退化的一个指示物种。”记者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养3头牛的草场草长得确实更茂盛,整体看上去更青翠。
闫瑞瑞又拿两片草场的牛来做对比。养3头牛这一组,牛就在记者们眼前一片悠闲地吃着草,看上去膘肥体壮,而养8头牛的一组,牛都走到了很远的地方。闫瑞瑞解释道:“你想这个牛它为啥肥呢?这个区域里的草都是好吃的草,又有充足的水,它就不受饿,一般一天走4公里就吃饱了。如果这一片就剩下退化的草,都是适口性不好的草,牛就不爱吃了,它就要去找好吃的草,一天就得走七八公里,一直处在半饥饿的状态,就养不起膘来。”
“另外我们还针对牧民的实际情况,以畜定草。有的牧民家里已经养了那么多牲畜,就计算他需要多少面积的草场,如果天然草原不够,就得补种一定面积的人工草地,目的也是实现草畜平衡。补种的草地也能在冬季为家畜提供一定的饲料资源。”闫瑞瑞补充道。
最后,她总结道:“草原既有生态功能,也有生产功能。草原不利用不行,过度利用也不行。草畜平衡就是把草和畜放在一个天平的两端,按照我们计算出的标准让这个天平平衡了,草原就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可持续利用,更好地造福牧民的生活。”
记者听了她的实例讲解,理解了草畜平衡。但疑问也油然而生:“您出去跟牧民讲这些比较先进的理念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态度?”
闫瑞瑞答道:“牧民说‘我们没有草呀,肯定就希望我们家有那么多草,多养畜,多挣钱增加收入嘛’。但后来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上来了,牧民的意识也提高了,能接受我们这个地方标准。按照标准去执行之后,他们也意识到,并不是家畜养得越多收益越高。以我们固定监测的一个家庭牧场为例,他们合理地减少了家畜数量,使草场的产量和家畜的生产能力都提高了。而且,他养得少了,自身投入也就小了,就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一些旅游业,还可以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获益,这样整个家庭的收入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良性的发展。”
“要是没有生态补奖,牧民肯定要去多利用草场多养畜呀。但是国家给予了政策的支持,牧民的观念也就逐渐转变了。”闫瑞瑞说。
记者了解到,闫瑞瑞团队参与了当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制定。他们对草原的动态监测和对草原载畜量的测算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